首页

女主调教踩踏

时间:2025-05-23 18:50:38 作者:四百余名澳门学子游咸宁 穿越千年感受中华文脉 浏览量:25562

  中新网重庆9月12日电 (钟旖 张旭) “未来的长江文明将持续发展,可以继续跟黄河文明交相辉映,奠定中华文明的强大的基础。”12日,在重庆召开的2023长江文明论坛上,著名历史地理学家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如是说。

  当天,围绕论坛“宅兹中国:长江文明探源”专题,葛剑雄对黄河长江交相辉映的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相关阐释。

图为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召开,著名历史地理学家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发表演讲。中新网记者 陈超 摄

  “大河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系。”葛剑雄表示,在世界各国中,只有中国是自古以来就完整拥有长江、黄河两条世界级大河的国度。黄河、长江都处于北温带,在以往气候变迁中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。

  黄河流域拥有大面积的可耕农田,小麦约在4000年前传入中国,为国家形成了巨大的、稳定的农业基础,使得文明进程得以加速,能够始终稳定发展。长江流域尽管1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栽种水稻,并且适合各种经济作物,但是它有平原、丘陵、湖沼,地形多样,在工具落后的情况下,开发受到很大制约。后来,随着长江流域各方面条件的改善,加之黄河流域战火频仍,黄河流域人口大批南迁,为长江流域输送了大量人才,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。

  葛剑雄提到,到了唐宋之际,经济、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,长江流域已从早期的被中原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地方,逐步变成了人间的天堂。在北宋,有了“苏常熟,天下足”的谚语,后又有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的说法,说明长江下游、江南地区在人文、自然各方面都达到适宜人类居住发展的环境。

  葛剑雄强调,历史上,黄河、长江是交相辉映的,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都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。

  谈及“长江的未来”,葛剑雄认为,应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角度加以分析。比如地利方面,对科技、人文、信息、金融、商贸、高新产业、全球人流而言,内陆和内陆城市未必是劣势。长江经济带的命脉在长江及其支流,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
  葛剑雄还特别提到,要充分关注人力资源对于文明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,做到未雨绸缪。(完)

【编辑:张燕玲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十四冬)徐梦桃冬运摘银:对33岁“高龄”的自己感到满意

安凤德表示,北京法院将依法服务保障首都生文明建设,共同守护好首都的绿水青山,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坚实的司法力量。(完)

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!你认识多少运动员?

该项目由中关村e谷建设运营,是齐河县对接京津冀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,该县借势京津冀全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发展,充分利用地处京沪经济走廊和黄河生态走廊交汇处优势,持续开展“一把手”带头招商、登门招商等活动。2022年以来,来自京津冀的新开工项目达到10个,其中,丰树(齐河)国际食品智造产业园项目、京东智能产业园投资均达10亿元以上。

专家: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巨大 具备一定盈利前景

西藏,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。从万年以来的人类文化历史中得知,西藏高原从来就不是“孤岛”一座。随着近年来多项重大的考古发现,不仅丰富了西藏地方史的研究内容,也让人们对这一区域的古代文明史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。

(乡村行·看振兴)“石头村”的绿色转型路:“撂荒地”变“致富田”

其中,在政务服务“大模型”方面,济南市大数据局将依托市级人工智能算力支撑,联合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共同打造政务服务“大模型”,构建多部门协同知识体系,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政务服务能力,探索实现政务服务领域智能问答、语音查询、交互办事等大模型场景化应用。

习言道|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

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意思是:泰山不拒绝微小的泥土,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;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,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深广。2022年6月,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。习主席提到了这句古语,并指出,包容普惠、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